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1533

Shanghai yiyao​​

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

CN 31-1663/R
您的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骆艳丽:引领学科创新发展,守护患者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的日益增加,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心理医学科作为一门维护人类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临床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服务范围涵盖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等多种形式。

骆艳丽,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不仅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深耕细作,更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卓越的领导力推动心理医学科的发展,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心理医学,传承与发展并重

骆艳丽在早年的内科医生工作中,就开始接触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这段经历激发了她对精神医学的浓厚兴趣。她回忆道:“那时候,我在临床上会遇到一些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但当时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三年后,骆艳丽决定进一步深造,攻读精神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全国知名专家吴文源教授。

在硕士期间,骆艳丽的研究方向是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这是一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重视的疾病。她解释说:“这种疾病表现为身体上的疼痛,但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实际上背后是心理问题在作祟。”骆艳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已有20多年。

之后,她又在张明园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拓宽了她在精神医学领域的视野。张明园教授是中国精神医学发展中举足轻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为中国精神医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常感谢我的两位导师,他们的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开拓性。我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展。”骆艳丽表示。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经历时,骆艳丽提到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内科住院的女患者突发言行异常,坐在病房走廊的地上嚎啕大哭,内科医生药物治疗无效,束手无策之时,心理科医生通过言语暗示和安抚,使患者逐渐平静下来。这个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语言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精神医学在临床医疗中的不可或缺。

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UMass)医学院和加拿大渥太华医学院的访学经历也对骆艳丽的工作和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让她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决心。在美国,骆艳丽深入了解了精神科的运作模式,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精神科不仅设有开放病房和封闭病房,更重要的是,她亲身体验到了健全的三级转诊医疗体系以及对病人深切的尊重。病人通常首先会在社区医院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然后根据需要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这一过程中,对病人的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即便是精神专科病房,几个病人同住一个房间,在查房时医生会把病人请到小房间里单独与病人交谈,以确保病人的隐私和尊严得到保护。此外,他们的治疗团队非常全面,包括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治疗师等,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在加拿大,骆艳丽深刻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在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在一家专门进行心脏移植的医院,心理治疗师在决策团队中拥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如果心理治疗师认为病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合进行心脏移植手术,那么手术就会被取消。“这种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尊重。”

此外,骆艳丽还学习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比如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强调人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回国后,骆艳丽率先把IPT技术引入国内,多次开展IPT培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骆艳丽现担任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且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国际IPT协会认证的督导师。


塑造学科品牌,理论与实践相融

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成立于2016年11月。在此之前,虽然仁济医院也有一些心理相关的门诊和其他科室的医生开展相关工作,但心理医学科是在骆艳丽引进后正式成立的。因此,骆艳丽也被誉为“创始主任”,见证了心理医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目前,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的工作主要覆盖东院和西院两个院区,开设各类门诊及心理康复治疗室、心理评估室和心理治疗室,拥有正式在编医师6人、心理治疗师1人、护士1人、医学文秘1人,年度门急诊总量超过4万人次,开展多个特色专病门诊如焦虑抑郁及失眠门诊。

骆艳丽团队提出了多维干预的治疗理念,强调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康复治疗(包括生物反馈、脑反射等仪器治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全面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这种方法不仅安全无创,还能有效帮助患者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从而显著缓解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我们特别注重心理治疗,尤其是人际心理治疗,这已成为学科特色之一。”

在科研方面,在骆艳丽的带领下,心理医学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同时开展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研究。

躯体症状障碍,一种以各种躯体不适如胃胀胃痛、头痛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检查未见异常,临床治疗无效的疾病,近几年呈高发趋势,患者多在临床各科就诊,但发病机制不详。“通过动物实验,我们成功定位了与痛觉过敏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这一发现为未来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另外,我们会考虑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等对相关脑区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治疗痛觉过敏的效果。此外,我们也揭示了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抑郁症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骆艳丽说道。

在教学方面,科室成立7年已发展成为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了多名研究生,骆艳丽带领团队开展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并且和上海科技大学长江学者胡霁教授团队长期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深耕心理应激导致痛觉过敏、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神经环路机制,为拓展临床治疗技术提供依据。

此外,骆艳丽一直有一个信念,让专家的知识变成老百姓的常识,她带领仁济心理科团队积极投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科普事业,创作了包括微电影、动画片、舞台剧、科普相声等多种形式的系列科普作品,荣获全国各类奖项数十项,完成了上海市科委2项科技创新科普项目,并承担了上海市卫健委第一轮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其中,一部名为《无疾之痛》的微电影巧妙地探讨了看似无病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痛苦。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是如何患上这种难以名状的疾病,并最终通过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得以康复的过程。该微电影在国际微电影大赛等多个比赛中荣获殊荣,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揭示了躯体症状障碍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极大地帮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自骆艳丽来到仁济医院,她一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核心价值,在追求学科自主发展的同时,心理医学科也积极投身于医院的MDT实践之中,与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及消化科等多个科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这些MDT团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神经内科MDT的一个病例讨论中,心理医学科针对一位初步诊断为神经梅毒导致麻痹性痴呆的患者,提供了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康复治疗在内的多维干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总体疗效;在与消化科的合作中,一位呕吐长达两年之久的神经性呕吐患者,检查并无异常,心理医学科对其药物进行了调整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在仁济医院肿瘤中心,为了解决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科开设了“肿瘤失眠专病门诊”,对肿瘤失眠患者提供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肿瘤患者的总体预后和生活质量。

未来,心理医学科计划构建一个双向转诊平台,以加强与肿瘤中西、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疼痛科等心理问题高发科室的紧密合作,促进患者的心理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心理医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其核心目标始终是服务患者,致力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旨在从多个方面推动心理医学科的发展。”骆艳丽表示。

首先,医生的专业能力是服务患者的基石,将通过各种途径,如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科研支持等,不断加强医生的专业能力和临床技能。同时,还将努力打造临床学科特色,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以及躯体症状障碍等重点领域,开发和应用特色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

其次,进一步推广多维干预模式,结合药物治疗、心理康复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

此外,科普工作也是心理医学科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将继续制作老百姓看得懂、看得到、看了还想看的科普作品,搭建科普平台,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骆艳丽强调:“总之,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政策层面应给予精神心理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支持,加强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必须继续加强科研工作,深入探索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此外,还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心理疾病的认知。”

(收稿日期:2024-07-19)

《上海医药》2024年第45卷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