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1533

Shanghai yiyao​​

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

CN 31-1663/R
您的位置: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全新部署药学职能

药学服务是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政策包括最新推行的DRG/DIP付费的实施,均极大地促进了药学服务的转型发展。

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药学团队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是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上海市卫健委重要学科、上海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在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和科研转化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国内影响力。

“我们正紧紧围绕国家新医改政策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医院人文精神,探索临床药学科的最佳实践经验,为患者提供优质、规范、精准的全方位临床药学服务。”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范国荣教授表示。

探索中前进,学科发展大有可为

基于临床药学科原主任刘皋林教授打下的学科发展基础以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支持,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药剂科改名为临床药学科,被授予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展潜力学科,正式开启药学服务转型和临床药学学科建设。

10年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稳扎稳打,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集药品保障供应、临床药学服务、药学转化研究和多层次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学科特色日益显著。对此,范国荣教授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驻科临床药师服务构建合理用药闭环模式。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医院额定床位临床药师配置数量比为100∶2.5的要求,医院配备45名专科临床药师,为所有临床科室提供全覆盖的临床药学服务,从入院了解病史、药物重整、临床查房、药学查房、处方/医嘱审核、用药咨询、用药监护、血药浓度检测、住院用药指导、不良反应上报、患者出院用药指导等各方面实行药学服务的闭环和无缝衔接管理,构造了合理用药的“天罗地网”。

二是药师信息系统提供全程临床药学智慧体系。在全院处方/医嘱(前置)审核系统、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全方位专科用药处方点评系统的支撑下,学科建立了基于临床服务智能化平台的药师合理用药工作系统。临床药师通过移动工作站提供床边药学评估和合理用药建议,参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积极开展病例、处方分析,进行合理用药监测和评估工作,结合信息化处理和智能化提示,全方位提高临床治疗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水准。

三是构建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直报网络。2016年9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全国首批9家医院之一、华东地区首家加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联盟单位,并于同年12月21日部署建立了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后于2017年1月正式启用该系统,形成不良反应直报体系,优化了上报流程,极大地提升了上报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建立了不良反应主动监测体系,该体系基于药品不良反应规则知识库与搜索引擎技术实现不良反应的智能搜索,减少漏报,对药品上市后安全监测与再评价有着重要意义。

四是搭建个体化精准化药物治疗监测实验平台。学科个体化药物监测中心主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检测。通过治疗药物监测,除了可以预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外,还可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管理,从而使药物治疗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基因检测是通过原位杂交基因检测技术,检测患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患者的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判断出该药物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何种风险,从而制定适合该患者的用药方案。

五是特色专科医药联合门诊的实践与行业推广。学科团队已在心内科、内分泌代谢科、血管外科、儿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中开展医药联合门诊,患者只需一次就诊,就可享受医生的综合诊治和临床药师的全面用药指导。此外,内分泌代谢科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MMC)医药联合门诊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已延伸至社区。特色医药联合门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许多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医、药两位专家的细致指导,成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手段。

六是临床药师服务能力的区域辐射与对口帮扶。学科积极推进南、北两院所在地区的二、三级医院联动,探索联合用药咨询模式,深入社区,定期开展免费用药咨询、用药宣讲等活动。2017年起每年举办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合理用药精准分析国际研讨会,推动了学科学术的前沿发展,并已成功举办6期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承办了2届重庆市高级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工作,对沪渝两地临床药学的创新、双向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学科还通过“上海药讯”“上海药学服务”“公济药学服务”和喜马拉雅“药事相告”等公众号,向广大民众推送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药学科普文章,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学科凭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已将药学服务模式推广下沉至酒泉市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七是提升来源于临床且服务于临床的科研能力。学科逐渐形成了基于精准医学服务的治疗药物监测体系、基于临床重点病种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基于临床合理用药的药物代谢分析研究体系以及基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药源性疾病研究体系。近10年来,临床药学科申报并获准各类科研基金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基金18项;近5年来,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100余篇,SCI期刊论文7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项,主编或副主编教材18部。

八是逐步形成保质量、重实战的教学培养体系。学科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临床药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2018年,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联合成功申请“临床药学”本科专业,2019年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共同建立三方临床药师培养与人才交流战略合作关系。现学科承担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相关理论授课和见习实习工作,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GCP选修课程。近5年来,学科累计带教见习、实习生100余人,培养的首届交大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顺利毕业并就业,1人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探索中前进,学科发展大有可为

2014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上海率先开展药品物流供应链(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 SPD)改革模式。由此,药学岗位也开始走向专业化,分为SPD药师、调剂药师和临床药师。其中SPD药师负责药品管理、配药工作,调剂药师负责审方、核对、咨询等基本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则全职下沉至各临床专科全程参与诊疗活动。

临床药师要“懂医精药”,范国荣教授指出,目前本科教育的临床药学专业获取的医学知识相对较少,这也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临床驻科模式培养临床药师人才的原因,即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作为临床医生助手,以学习掌握更多医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时至今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运用临床驻科模式已培养45名临床药师。

“在日常工作中,临床药师通常以患者为中心,围绕药品保供、合理用药监护、科室转化研究等开展闭环临床药学服务,结合患者的病例和临床诊疗过程对药品综合评价,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质量可控性进行研究。理论上,临床药师要与所在科室签订年度工作。”范国荣教授说道。

与此同时,临床药师还与临床医师强强联合,提供医药联合门诊服务。范国荣教授表示,虽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没有开设收费药学门诊,但驻科临床药师提供药学门诊服务,包括药学咨询门诊、药学综合门诊、专科药学门诊。由于门诊药师需要处理多种事务,能提供的专业服务内容和数量毕竟有限,因此在驻科临床药师的基础上,开设了医药联合门诊。

据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目前的重点工作是在基本药品保供的基础上做好重点药品监控,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药品、带量采购药品、“国谈”药品、高价药品以及一些特殊科室中容易被不合理使用的药品,比如抗菌药物、镇痛药物、白蛋白等,以达到质量控制目标和医院相关考核要求,实现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药费的控制以及临床药学科的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国家带量采购药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技术和体外药物溶出度评价技术,进行药品使用管理,保证带量采购和临床治疗的使用平衡。

在用药质量控制中还关注原研与仿制药的临床差异,范国荣教授表示,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通常只需要做化学合成、制剂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不需要做安全性研究和临床试验,而这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在健康人群和临床患者群体中是有区别的。因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以溶出度一致性评价为导向的药品质量研究,即“4条曲线”方法来监测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异,以提升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谈及临床转化工作,范国荣教授介绍,目前临床药学科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和国际创新药物数据库,聚焦药物的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分析,以探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另外,还在积极推动医院眼科、消化科、皮肤科等学科的创新制剂向新药转化。

让人欣喜的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医院新建大楼落成后将开设集门诊、检查、住院、配药于一体的面向眼科、泌尿科和消化科诊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3个特色诊疗中心,临床药学科将成为每个特色诊疗中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临床药师把对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服务闭环。

“临床药学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团队,其次要有全方位服务临床的工作模式和全方位药学服务的模式,还要有发现问题、主动作为的精神。”范国荣教授如是总结。

(收稿日期 :2023-09-27)

《上海医药》2023年 第44卷 第23期


学科带头人:范国荣,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系执行主任,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师协会居家药学服务药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新药创制项目、科技部863项目与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重点项目等在内的30余项课题;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和“军队特需药品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建设;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新药证书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分发表SCI期刊论文150余篇;主编、副主编药学教材及学术著作10余部;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70余名。


封面人物 :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方阅、高君伟、邱旖琼、汪硕闻、顾圣莹、石晨阳、王媛媛、唐原君、吴佳琪、潘慧、朱蓓琳;

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高岸、马翠、李洁、刘艳超、金冠超、戚晨冬、陈明、贾孟琪、宋伟华、缪文清、范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