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1533

Shanghai yiyao​​

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journal

CN 31-1663/R
您的位置:

医药协同的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

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明确提出我国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随着“全国临床药师培训和临床药师制实施试点工作方案”的推出和“全国临床药学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的启动,以及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文件意见的陆续出台,我国药学转型发展渐成不可阻挡之势。


作为全军临床药学中心、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又称上海长海医院,以下简称长海医院)药学部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与临床密切协作、共同探索的基础上,已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创新、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果。



二十余载耕耘,

持续挖掘临床药学应用潜力


长海医院药学部的发展史与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密切相关,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而王卓教授更为熟知的是近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他一路参与并见证了长海医院临床药学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他也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如今的药学部主任。

1995年,新制剂大楼正式落成并开始投入使用。据王卓教授回忆,随着制剂大楼日渐发挥作用,长海医院制剂品种最多时有300多个,相当于一个小型药厂,21世纪初时年产值最高甚至达到5 000多万元规模。“近年来,受医院制剂相关政策调整、市场供应药品增多以及制剂原辅料采购困难等因素影响,医院制剂品种已经精简至100多个,除去在技术标准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品种,实际在生产的品种约80个左右。”

1996年,时任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的胡晋红教授赴美国访学半年,考察了多个医院和药学院,以了解美国的临床药学理念,包括临床药师的培养方法、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等。回国后,胡教授根据所见所闻编写出版了两本小册子,即《全程化药学服务》和《美国的医院药学》,同时开始着手在医院筹建临床药学室、培养临床药学人才。

“1997年,刚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我就开始投身于临床药学工作。其实我的专业是体内药物分析学,那时也没有临床药学专业,于是药学部为我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到药房和临床轮转,最后固定在呼吸科,由呼吸科的带教医生对我进行考核。”王卓教授说道。在呼吸科的2年时间,王卓教授旁听了军医大学的内科学、诊断学课程,还于1999年底到美国访学了3个月。

1998年,由3位成员组成的长海医院临床药学室正式成立,王卓教授就是其中一员。彼时,临床药学室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根据临床需求检测体内药物浓度,为临床用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由此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工作逐渐展开。2000年,临床药学室的团队成员由3人增至五六人,并开始着手利用收集的TDM临床数据搭建数据库,以更好地为临床精准用药和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2008年起,高申教授担任药学部主任,继续发挥学科在药学信息化建设,临床药学工作以及新药、新制剂研发方面的基础优势,明确了学科发展的三大主攻方向,在军队医疗机构中首批获得全国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临床药师队伍迅速成长,查房、会诊、药学门诊及合理用药动态管控工作日益成为常规,并不断推进创新拓展,学科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当时,长海医院药学部有2人担任全国二级学术组织副主委、3人分别担任全军3个药学分委会的主任委员。2015年,高申教授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是学科至今取得的最高学术成果。同年,王卓教授牵头负责的“药师主导的个体化给药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2016年,由于长海医院移植中心的成立,长海医院TDM的标本数量大幅增加,从原先的每年三四千例次增加至1万多例次,2018年时甚至超过26 000多例次。与此同时,随着检测工作量的加大,为确保完成标本检测、报告出具、数据库录入等工作,检测人员也由1人增至4人。

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们和其他科室的互动频次日渐增大,多项合理用药研究陆续开展,循证依据越来越丰富,基于TDM的个体化用药也越来越多用于临床,包括:建立肾移植患者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方案时起始剂量选择规范,与心血管内科合作完成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相关性分析、低剂量替格瑞洛在中国健康人群的药动学及血小板抑制率测定的研究,探索器官移植科联合用药的剂量规律,联手呼吸科、脑外科、急诊科开展万古霉素PK/PD真实世界研究等。

以肾移植患者个体化治疗为例,通过回顾性分析TDM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制定符合临床需求的不同给药方案,比如针对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用药方案的肾移植患者,若用药背景不同或用药时间阶段不同,起始剂量就会发生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长海医院不仅针对临床和军事卫勤需求开展临床药学科研工作,还聚焦患者需求研究创建药学服务新模式。“药学监护的核心是发现患者的药学需求,解决患者的药物相关问题,为医护团队提供药学技术支撑。我国患者数量多,临床药师时间和精力却有限,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呢?或许我们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借助一些工具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王卓教授说道。

针对住院患者,长海医院逐步规范了“‘五步法’全程化药学监护标准规范”,并设计应用“药师移动查房系统”作为技术工具建立住院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用来规范落实床边沟通、药学评估、监护计划、医嘱审核、查房记录、出院教育等监护环节,实时记录从入院到出院系列监护行为,自动生成电子药历。

此外,在充分评价医患双方药学需求的基础上,长海医院相继开设妊娠/哺乳期用药咨询门诊、抗凝管理医药联合门诊、呼吸药学伴随门诊等特色鲜明的药学门诊,为门诊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还与基层药学同行联合开展了社区慢病管理双药师联合门诊。

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慢病管理已经延伸到了居民的家中,长海医院执笔起草了国家卫健委《居家药学服务规范》,相继研发了“老年慢病多重用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居家患者远程药物治疗管理系统”等技术工具,旨在为基层医护团队提高慢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自我药物治疗管理水平提供有力工具。

王卓教授重点介绍了老年慢病多重用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老年慢病患者多重用药现象普遍,是否可以精简?什么时间该吃什么药?该工具的开发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能够基于已掌握的用药规则对药物进行分类排序,目前正结合医生和护士的意见持续改进完善,希望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力四大方向建设学科

人才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多年医药协同的探索中,长海医院的临床药师队伍逐渐成长,百张病床专职临床药师占比超过1.2%,并形成了信息化药学和药事管理等临床药师配套团队,以崭新模式向“十四五”药学学科建设目标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长海医院也在为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贡献力量。2003年,长海医院接受军队临床药学在职研究生培养任务,首次尝试设计专科为主、多科轮转的培养模式,聘请多个临床科室医生与相关科室临床药师组成带教组,协同探索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之后,相继成为国家卫生部首批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首批临床药师带教师资培训基地,军队首批临床药师和带教师资培训机构,并于2010年起牵头设计了上海市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方案,至今已逐步发展至包含西医、中医及社区临床药师培训三类特色鲜明的临床药师培训模式,协助组织39家基地为上海市培养临床药师1 900余名,还主笔或参与多部培训指南的编写与修订,并作为子课题负责单位完成了国家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改革工作中的考核方案的修订完善。

谈及长海医院临床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王卓教授表示:

一是依托信息化技术的药事管理新模式探索。统筹医院药事管理、合理用药监管、临床药学服务等内容,建立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药事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及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药事管理平台。

二是展现智慧化功能的新型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建立。实现药品的“精准智能分发、精益物流服务、合理安全使用”三大目标,助力长海医院全面有效的新型智慧医疗体系构建。

三是围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患者药物治疗管理工作开展的模式,切实迈出药学服务转型发展的大步;发挥基础工作优势,研发药学服务技术辅助工具,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与效率;发挥全国培训基地优势,打造满足基层需求的临床药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药学综合素质;紧密结合临床个体化治疗需求,不断开发TDM项目品种,发挥PK/PD专业特色,服务临床患者。

四是基于临床和军事卫勤需求的新药、新制剂开发研究。以代表性品种研发为牵引,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制剂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提高临床和军事卫勤药学综合保障能力。

“面向‘十四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我们希望继续发挥医药协同的优势和经验,不断创新和提升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以临床患者为中心,探索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模式体系;以循证结果为依据,建立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技术工具;以药学专业为特长,提高药学学科技术服务价值体现。”王卓教授如是说。



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

王卓,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医院药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药师协会TDM药师分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TDM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临床药师学组组长;全军临床药学研究专业分委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医院协会临床药事管理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副主编,《中国药房》《中国药业》《世界临床药物》《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200余篇,担任专著主编2部、副主编4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第一发明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新药重大专项任务1项、其他课题1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和医疗成果二等奖(第四完成人)、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上海药学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三完成人)、第二军医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封面人物: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柴玉慧、杨云云、邓敏、傅芃、高申、王卓、钱皎、王学彬、田泾、陈井霞、丁楠;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何苗、高丽红、刘鑫、蒋红、阳凌燕、兰芬、毕娟、邵雪庆、许淑姝、李珊、吴玉娇。

(收稿日期 :2023-08-16)

 《上海医药》2023年 第44卷 第17卷